尼思湖心理諮商所-心理諮商所,心理治療,桃園心理諮商所,蘆竹區心理諮商所, 南崁心理諮商
店家文章分享
原諒,真的是走出傷痛的唯一方式嗎?
有時候,真正讓人累的,不是傷害本身,而是別人對我們說「你該原諒了」。
那種話聽起來像勸人向善,但其實像一種催促——要趕快走完療癒的路,重新回到「關係該有的樣子」。於是,我們一邊還在處理傷口,一邊也開始懷疑自己的停留是不是不夠成熟、不夠懂愛、不夠寬容。
但如果你曾因信任破裂、被欺騙、被否定或忽略而受傷,你會知道,那些痛感不是說放就能放的。尤其在親密關係裡,當傷害來自你最信任的人,那種信任上的崩塌,是一層一層的。不只對對方的懷疑,還包括對自己的質疑:
我是不是太敏感?是不是我哪裡不夠好才會被這樣對待?
在諮商室裡,常聽到有人這樣說:他們以為只要選擇原諒,事情就會變好,但內心仍然卡著一種說不出的憤怒、委屈,甚至羞恥感。
然而,所謂「原諒」,從來不是一條乾淨的直線。
心理學家 Janis Abrahms Spring 在她的書《How Can I Forgive You》中談到:「真正的寬恕,不是為了修復關係,而是為了讓自己能自由。」這句話提醒我們,原諒不該是一種義務,而是自我修復的可能性之一。
你可以選擇原諒,也可以選擇還沒準備好。
你可以選擇修復關係,也可以選擇先修復自己。
有時我們不想一直活在「受害者」的位置,但又害怕一旦不憤怒,就好像在為對方開脫。這種矛盾,是許多正在修復的人會經歷的掙扎。
其實,從受傷角色中走出來,不代表你要原諒、忘記或否認痛苦。
而是慢慢地,學會把那段傷害放回它該有的位置——它成為你故事的一部分,但不再決定你如何愛、如何活
這個過程可能是斷斷續續的,有時前進,有時後退。有時覺得已經走出來了,但一個瞬間又讓你淚流滿面。那不是失敗,那只是人的心,還在用它自己的步調理解、釋放與修補。
也許有一天,你會原諒;也許不會。你有選擇的自由,也有慢慢來的權利。
比起「應該原諒」,也許我們更該問的是:「我還在痛什麼?我需要什麼樣的照顧、理解或界線,才能讓我不再困在這段傷裡?」
你不必趕著放下,也不必強迫相信對方已經變好。
你只需要誠實地陪自己走一段路,有時靜靜地痛、有時溫柔地哭,有時悄悄地往前。
原諒不是結局,而是可能性之一。走出傷害,也不只一條路。
撰文者:李依心 諮商心理師
#親密關係 #關係修復 #信任重建 #原諒與療癒 #心理創傷 #受傷的心 #心理療癒 #情感復原 #心理健康 #愛與界線 #走出傷痛 #關係心理學 #自我照顧 #療癒關係 #情緒整理 #心理韌性 #內在修復 #放下不是忘記 #修復自己 #慢慢來也沒關係 #小水怪談關係
其它相關店家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