尼思湖心理諮商所-心理諮商所,心理治療,桃園心理諮商所,蘆竹區心理諮商所, 南崁心理諮商
店家文章分享
你怎麼又在生氣?——關係中情緒誤讀的日常劇本(下)實踐篇
當關係中的對話一次次被「情緒誤讀」打斷,最常出現的反應是反射式的回應:急著澄清、否認、或是更直接地反擊。這些回應雖然看似在處理問題,實際上卻常讓誤會更深。
相反地,第一步往往不是「說什麼」,而是「停一下」:停在那個想反應的衝動前,稍微將注意力從對方的表情、語氣,拉回到自己內在的感受。例如:「我是不是突然緊張了?」、「我是不是很害怕被誤解?」
當人能夠回到自己的經驗、而非急著揣測對方的意圖,就能比較清楚地分辨:現在的不適感,來自於對方真的生氣,還是自己正在觸碰某種熟悉的擔憂或脆弱。
這樣的停頓,是關係轉化的開始。
一旦覺察到內在正在發生什麼,就能開始練習另一種說話方式──從「你是不是不耐煩了?」轉為「我剛剛聽到你停頓了一下,我心裡突然有一點緊張,好像怕你不高興。」
這樣的說法不只是「表達情緒」,而是描述自己經歷的過程。它讓對方有機會理解正在發生什麼,也打開了彼此修正誤解的空間。
而要做到這樣的表達,需要練習辨識自身情緒的來源與變化,學習從主觀經驗出發說話,而不是急著貼標籤給對方。這是自我理解,也是關係照顧的一種。
在親密關係中,「理解彼此」並不等於每次都要完全感受相同。比起追求絕對的理解,更實際的,是建立一個願意修復誤解的關係習慣。
例如,當對方說:「我剛剛不是在生氣,我只是還在想怎麼回應。」我們也許仍會感到一點受傷或困惑,但若能真誠回應:「謝謝你願意說,我剛剛真的有點誤會你的意思。」那就是一種修復。
這些看似微小的回合,會在關係中累積出一種信任:即使不是每一次都完美地理解彼此,我們仍然願意靠近、調整、重新對話。
情緒誤讀不會因為一場對話就完全解決,它是隨著關係發展、不斷被重新理解的過程。我們會漸漸記住彼此的敏感點、常出現的誤解模式,也學會辨認那些看似熟悉但實際上不同的情境。
有些人會在幾次修復後發現:原來對方的沉默,是在思考,而非不耐煩;原來自己的焦躁,是來自於過往沒被回應的恐懼,而不是這段關係真的出了問題。
這些理解的過程,不是靠猜測,而是靠一次次願意停下來、表達、調整而建立的。當我們願意不急著評價對方,而是去看見每一個情緒反應背後的需要與脆弱,就有可能漸漸走出誤解的迴圈,進入更誠實、也更柔軟的關係互動。
撰文者:李依心 諮商心理師
#心理健康 #情緒管理 #親密關係 #關係修復 #伴侶溝通 #溝通技巧 #情緒覺察 #情緒敏感 #理解彼此 #非暴力溝通 #關係中的情緒 #誤解與修復 #自我覺察練習 #修復式對話 #溝通中的安全感 #重建情感連結 #伴侶情緒支持 #說出真實感受 #溝通不是辯論 #小水怪談關係
其它相關店家資訊